關于重慶歐式建筑
重慶是最年輕的直轄市,有最美的姑娘,最美味的火鍋,當然還有最美的建筑……,讓我們一起踏上重慶最美歐式建筑之旅吧,品鑒這座可愛城市的另類風情!
1) 法國水師兵營
法國水師兵營是模仿百年古堡水兵營、歐洲中世紀城堡式為主體的建筑風格,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是一棟帶內庭和回廊的合院室建筑。建筑風格上可以說是中西合璧,西式的拱形柱廊,配以中國傳統建筑、雕刻藝術,既有歷史的厚重又不失藝術的歷久彌新。迂回有序閣樓廊道、陳而不腐的木質地板、青磚舊瓦、牌文題刻,歷史和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淀積。這座歷史建筑物是重慶開埠的重要見證,曾一度為法國大使館使用,于2000年9月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法國水師兵營舊址實行保護性開發,由一家餐飲企業出資維護,并且內部保留重慶開埠歷史陳列室,同時該企業獲得舊址的使用、開發、經營權。目前,舊址內有“香榭里1902”餐廳,是一家集咖啡,茶藝,餐飲為一體的高級會所,在二樓廳外的露臺用餐,可以觀賞渝中半島繚眼的燈火、吹著江風、享受美食,十分愜意。
2) 川鹽銀行(現重慶飯店)
民國19年(1930年)為扶助川省鹽業而設立,由鹽商集資32萬元,合鹽業公會借資4萬元,共為36萬元,作為原始股本。民國25年增資為200萬元。初名鹽業銀行,民國20年(1931年)改名為川鹽銀行??傂性O在重慶。民國25年(1936年)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
川鹽銀行的前身是創辦于1930年的重慶鹽業銀行,1935年,董事長吳受彤看到美豐銀行修建大樓大大提高了聲譽,也決定自建大樓。到1936年底,這幢耗資60萬元的大樓接近完工之日,吳受彤率工程師登上美豐銀行房頂,查看一街之隔的川鹽大廈,總覺得還不夠氣派,為了達到高度超過美豐大樓的目的,決定在房頂再加一“寶頂”,使川鹽大樓為九層鋼筋混凝土建筑,川鹽銀行成為當年重慶最高的建筑。1949年重慶“九?二”大火災中,正是由于它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阻止了火勢的蔓延。
川鹽大樓建筑外形簡潔,是重慶現代新建筑的代表。它與聚興誠銀行、四川美豐銀行等銀行一起形成著名的“川幫六大銀行”。
3)銅罐驛天主教堂
九龍坡區銅罐驛天主教堂距今已有113年歷史。除了氣勢恢宏,莊嚴神圣,教堂更有許多未知迷團——神父樓下一地下室,仿佛冰箱,貯物經久不壞,更有人說,教堂圣水井直通滴水巖河……
駕車從解放碑出發,經華孚路,直駛,半小時后,就能看到公路邊銅罐驛天主堂高高矗立的十字架。一座典型哥特式建筑。
教堂簡介
設計精美科學的通風(百葉窗)系統把教堂裝扮得更加美麗
主體建筑兩邊是年久失修的修道院
推開經堂暗朱漆木門,長方形大廳整潔明亮,被兩行柱子分隔成中廳和側廊。大廳兩側墻上,有14幅耶穌受難油畫,末端是圣壇,圣壇前是祭臺。堂內正中墻上設有圣母塑像,上方飾有醒目黃色五角星,喻示滄海指路明燈。
大廳整齊擺放著條凳,前可坐后可跪。圣壇前放著一架陳舊的木制腳踏手風琴。大廳面積470平方米,高達7米的弧形穹頂,可以聚集聲音,無論在經堂哪個角落說話,其他地方都能清楚聽到。
3) 慈母山大修院
慈母山大修院位于南岸區雞冠石鎮下窯43號。1911年法國天主教川東教區副主任納慈宣經過多處勘察后,選定南岸雞冠石觀音山麓為修院地址。該處名石柱灣,又名鹿子溝。修院1911年動工,1913年建成,1914年招收修生,由重慶若瑟堂命名“慈母山大修院”。1930年忠縣中修院遷來,1941年巴縣接龍水鴨凼的小修院遷來,中、小修院合并,稱慈母山培德中修院。解放后,天主教愛國會于1954年在該院開辦新生奶場,1956年公私合營,一部分合并到市乳品公司南岸奶場,一部分與公社奶場合并,1978年奶場失火后停辦。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后,市公用局補償搬遷費12.5萬元,將奶場40余戶職工全部搬出。1979年慈母山修院經市天主教愛國會維修后,租給市公用局輪渡公司技校使用,1988年合同期滿,由天主教愛國會收回。慈母山修院經過再次維修,除經堂左邊房屋失火燒毀未重建外,其余均按教堂原貌維修。
慈母山大修院呈三合院布局,座南朝北,占地面積80余畝,總建筑面積3420平方米,院內有大、小房間80余間,院內房屋為西式建筑,主體建筑禮拜堂高約18米,大廳為穹窿頂,五顏六色的花玻璃窗,圓柱上雕刻花草紋浮雕,耶穌塑像放在禮拜堂正中央,整個禮拜堂顯得寬敞明亮,莊嚴肅穆。院內樹木蔥蘢,環境幽靜,現尚存六棵伊拉克棗樹,高約2丈,為重慶市珍稀樹種。修院后的山巒上,松樹成林,郁郁蔥蔥,松脂溢香滿山。
1999年在雞冠石大屋基一農民拆除老屋時,從地基周圍挖出12塊刻有法國文字的墓碑。墓碑長40厘米,寬35厘米,厚5厘米。每塊碑上均刻有一個由4個小菱形組成的十字架圖形,中間刻有死者的名字(法文),下面是其生卒年。經市博物館專家鑒定,此為上個世紀初一批法國傳教士和法國士兵的墓碑。墓碑現存重慶三峽博物館和南岸區文物管理所。
5)重慶法國仁愛堂
仁愛堂位于山城巷82號(山城巷下半段原為仁愛堂、上半段叫領事巷,文革中除四舊改名為山城巷)竣工時間:1902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定重慶為通商口岸,次年英國在重慶海關,重慶正式開埠,成為中國西部最開放和最重要的城市,緊接著英、法、美、日、德,相繼在重慶開設領事館。1900年,山城步道上半段劃給各國設領事館,下半段劃給法國天主教會。1902年法國人在此修建了仁愛堂醫院,還有教堂、修道院和神父住房。1944年改名為陪都中醫院(既第一中醫院前身)。
在日本轟炸重慶的時候各領事館為了避免被飛機轟炸,在屋頂都刷上自己國家國旗,所以這一帶的房子基本都保留下來了。這一帶從前叫做“天燈街”,夜晚從遠處往這一帶看,百家燈火猶如星星點燈,地勢又高,若在天上,所以叫“天燈街”。仁愛堂就建在這個制高點上,俯看著長江。
這是一幢典型的歐式建筑,雖然歷經了百年的風雨滄桑,但高大的羅馬柱上撐著拱形的窗門,外墻上浮雕歷歷在目,當年的華麗依稀可見,然而幾經風雨,這一帶的領事館和有價值的老建筑,幾乎消失殆盡,只剩法國仁愛堂——像個衣著華麗而滄桑的老者,獨立重慶最高處,見證著重慶歷史上最早的開埠。2009年被評為“影響重慶的十大經典老建筑”之一。
6)重慶南山的法國大使館舊址
重慶南山植物園這棟坐東向西一層的歐式建筑,為當年留法醫生汪代璽所建。始建于1902年,是當時供法國軍官居住的營房。
1941年為避免日軍轟炸,法國大使館由重慶主城遷建于此?,F為南山植物園的標本館。
7)重慶天主教若瑟堂
若瑟堂是天主教重慶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可容納1000余人。若瑟堂始建于1893年,因圣若瑟而名,若瑟堂每個主日都會安排三臺彌撒。
1917年,法國神父孟東主持修建十字鐘樓,高36米,內置吊鐘三口,大時鐘一座。經堂于抗日戰爭時期毀于日本轟炸,1946年8月由國民政府撥款修復。
若瑟堂經堂內,兩排大柱托著乳黃色廳頂,華燈高懸,燭光交映。正中有彩塑耶穌、圣母、若瑟像,兩壁有十四耶穌苦修油畫像。另有服飾祭器屋一間。1917年建尖頂十字架鐘樓一座,高36米,內置吊鐘3口,大時鐘1口。陳設典雅華麗,氣氛莊重肅穆。若瑟堂每個主日安排三臺彌撒。逢重大祭祀活動,有千余教友來堂參加彌撒儀式。
8)榮昌天主教堂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俗稱榮昌天主堂,位于重慶市榮昌縣城后西街。該教堂于1915年由法國人設計并修建,主體建筑為歌特式建筑,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教堂。
這座目前高約50來米的建筑是西南地區最高的天主教堂,建成于1915年,已歷經93年風雨。圣堂主體樓的外墻為青磚層層堆砌。對稱的兩翼是側樓,側樓上下各有兩扇圓尖形拱窗,下層拱窗實際是青黑色的墻,而這黑色窗戶的中間又被青磚分隔成兩扇圓尖形拱窗;上層的長窗則由玻璃拼出十字架的形狀。
兩翼側樓頂端是三角形的尖頂,邊緣處是筑成城堡狀的塔樓。翼樓中間則是整個教堂建筑的最高部分——鐘樓,鐘樓的正面用中文拼出的“天主堂”三個字,兩旁有對稱的圣杯,一路仰望能看到上面的法國自鳴鐘。
教堂內部更顯宏偉,兩面尖拱形的柱子支撐起了高聳的圓尖拱形中廳,正前方上空有耶穌圣像,下方是圣壇,供奉著鮮花、圣器、長明燈。一排約半米的矮墻把圣壇和大廳區分開,兩列長長的經凳整齊地排列,供信徒使用。大廳兩旁的側廳依然呈圓尖拱形,透過主樓和翼樓兩側的玻璃窗,光線照射進來,使得教堂內仍感到明亮。
9)江北城德肋撒天主教堂
江北城德肋撒天主堂,位于重慶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中央公園”,原址在江北城米亭子13號。清咸豐五年(1855),李方濟神父購民房(名博濟堂)作教堂。于光緒七年(1881年)重新修建。
現在的江北德肋撒堂,是民國十六(1927年10月24日)重慶教區主教尚維善(法籍,1926年9月21日祝圣為重慶教區主教)發出通令,號召教友捐資修建,落成于1928年。通令謂“在此戰爭頻仍之際,禍亂相循之秋,地方糜爛,人民顛連,無日不在水深火熱之中,南北各省人民蒙禍既甚,當此多難之秋,本主教不分中外,同舟共濟,遂將川東教會,暨眾教友皆托于圣女嬰孩耶穌德肋撒,永遠護佑,并許愿在江北城內,建筑一座圣堂,奉圣女為主保,以作報恩紀念。為此,通令各本堂神父,勸勉所屬教友等,量力捐資,建立此堂,以報圣女恩?!惫嗜∶吕呷鎏茫ヅ吕呷觯?873—1897),法國人,本名瑪爾定?瑪麗?方濟各德蘭,又名圣女小德蘭,15歲進圣衣隱修會修道,改名嬰孩耶穌德肋撒,1910年被羅馬圣禮部開始調研立品案件,1923年立為真福,1925年列入圣品(圣人),1926年被封全世界傳教主保。
江北德肋撒堂在“文革”期間,被江北汽車配件廠占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政策,產權劃還給教會。1988年12月經江北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9月30日經江北區人民政府(94)28號文件批準恢復開放,開展宗教活動?;謴妥诮袒顒雍?。由楊芳濟(方濟各)神父任本堂,由德肋撒堂管理小組負責對教堂和宗教活動進行管理。1997年12月1日江北區天主教第一次代表會議暨江北區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會議勝利召開,從此,教堂和宗教活動,由聯系黨和政府與信教群眾之間橋梁紐帶作用的愛國宗教團體——區天主教愛國會進行日常管理。
2005年,重慶市政府決定對江北城整體拆遷開發,建江北嘴中央商務區,江北德肋撒堂在江北嘴中央商區中央公園內按文物原樣同比例放大保護性遷建,2008年5月10日德肋撒堂正式移交給江北區天主教愛國會。2008年10月1日,天主教重慶教區江北德肋在撒堂開堂慶典暨圣女德肋撒升天111周年大禮彌撒江北嘴中央商務區隆重舉行。典禮由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中國天主教主教團負責人兼秘書長馬英林主教主禮、來自全市各區縣愛國會負責人1000余人參加了祝圣典禮。遷建后的教堂是重慶市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重慶市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涉外教堂)。
10)重慶法國領事館舊址(現渝中區領事巷)
中日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經與清政府議定,法國政府于1896年3月在重慶設立了領事館,任命原駐漢口副領事哈士為重慶首任領事,館址設在城內二仙庵,后遷至領事巷。凡四川、貴州、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的事務,皆在其管轄之下。
11)重慶常青藤緹香小鎮芙蘿拉城堡(現九龍坡區陶家鎮)
重慶常青藤?緹香小鎮,是重慶高端品質別墅項目之一,充滿童話世界的芙蘿拉城堡位于緹香小鎮一期。城堡充滿著華麗、壯闊,浪漫的氣息,無論是尖頂亦或長廊、門廳,都讓人真切的感受到芙蘿拉城堡勾勒的傳世時光,回歸到久遠的田園意境。
1) 法國水師兵營
法國水師兵營是模仿百年古堡水兵營、歐洲中世紀城堡式為主體的建筑風格,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是一棟帶內庭和回廊的合院室建筑。建筑風格上可以說是中西合璧,西式的拱形柱廊,配以中國傳統建筑、雕刻藝術,既有歷史的厚重又不失藝術的歷久彌新。迂回有序閣樓廊道、陳而不腐的木質地板、青磚舊瓦、牌文題刻,歷史和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淀積。這座歷史建筑物是重慶開埠的重要見證,曾一度為法國大使館使用,于2000年9月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重慶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法國水師兵營舊址實行保護性開發,由一家餐飲企業出資維護,并且內部保留重慶開埠歷史陳列室,同時該企業獲得舊址的使用、開發、經營權。目前,舊址內有“香榭里1902”餐廳,是一家集咖啡,茶藝,餐飲為一體的高級會所,在二樓廳外的露臺用餐,可以觀賞渝中半島繚眼的燈火、吹著江風、享受美食,十分愜意。
2) 川鹽銀行(現重慶飯店)
民國19年(1930年)為扶助川省鹽業而設立,由鹽商集資32萬元,合鹽業公會借資4萬元,共為36萬元,作為原始股本。民國25年增資為200萬元。初名鹽業銀行,民國20年(1931年)改名為川鹽銀行??傂性O在重慶。民國25年(1936年)4月在上海設立分行。
川鹽銀行的前身是創辦于1930年的重慶鹽業銀行,1935年,董事長吳受彤看到美豐銀行修建大樓大大提高了聲譽,也決定自建大樓。到1936年底,這幢耗資60萬元的大樓接近完工之日,吳受彤率工程師登上美豐銀行房頂,查看一街之隔的川鹽大廈,總覺得還不夠氣派,為了達到高度超過美豐大樓的目的,決定在房頂再加一“寶頂”,使川鹽大樓為九層鋼筋混凝土建筑,川鹽銀行成為當年重慶最高的建筑。1949年重慶“九?二”大火災中,正是由于它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阻止了火勢的蔓延。
川鹽大樓建筑外形簡潔,是重慶現代新建筑的代表。它與聚興誠銀行、四川美豐銀行等銀行一起形成著名的“川幫六大銀行”。
3)銅罐驛天主教堂
九龍坡區銅罐驛天主教堂距今已有113年歷史。除了氣勢恢宏,莊嚴神圣,教堂更有許多未知迷團——神父樓下一地下室,仿佛冰箱,貯物經久不壞,更有人說,教堂圣水井直通滴水巖河……
駕車從解放碑出發,經華孚路,直駛,半小時后,就能看到公路邊銅罐驛天主堂高高矗立的十字架。一座典型哥特式建筑。
教堂簡介
設計精美科學的通風(百葉窗)系統把教堂裝扮得更加美麗
主體建筑兩邊是年久失修的修道院
推開經堂暗朱漆木門,長方形大廳整潔明亮,被兩行柱子分隔成中廳和側廊。大廳兩側墻上,有14幅耶穌受難油畫,末端是圣壇,圣壇前是祭臺。堂內正中墻上設有圣母塑像,上方飾有醒目黃色五角星,喻示滄海指路明燈。
大廳整齊擺放著條凳,前可坐后可跪。圣壇前放著一架陳舊的木制腳踏手風琴。大廳面積470平方米,高達7米的弧形穹頂,可以聚集聲音,無論在經堂哪個角落說話,其他地方都能清楚聽到。
3) 慈母山大修院
慈母山大修院位于南岸區雞冠石鎮下窯43號。1911年法國天主教川東教區副主任納慈宣經過多處勘察后,選定南岸雞冠石觀音山麓為修院地址。該處名石柱灣,又名鹿子溝。修院1911年動工,1913年建成,1914年招收修生,由重慶若瑟堂命名“慈母山大修院”。1930年忠縣中修院遷來,1941年巴縣接龍水鴨凼的小修院遷來,中、小修院合并,稱慈母山培德中修院。解放后,天主教愛國會于1954年在該院開辦新生奶場,1956年公私合營,一部分合并到市乳品公司南岸奶場,一部分與公社奶場合并,1978年奶場失火后停辦。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后,市公用局補償搬遷費12.5萬元,將奶場40余戶職工全部搬出。1979年慈母山修院經市天主教愛國會維修后,租給市公用局輪渡公司技校使用,1988年合同期滿,由天主教愛國會收回。慈母山修院經過再次維修,除經堂左邊房屋失火燒毀未重建外,其余均按教堂原貌維修。
慈母山大修院呈三合院布局,座南朝北,占地面積80余畝,總建筑面積3420平方米,院內有大、小房間80余間,院內房屋為西式建筑,主體建筑禮拜堂高約18米,大廳為穹窿頂,五顏六色的花玻璃窗,圓柱上雕刻花草紋浮雕,耶穌塑像放在禮拜堂正中央,整個禮拜堂顯得寬敞明亮,莊嚴肅穆。院內樹木蔥蘢,環境幽靜,現尚存六棵伊拉克棗樹,高約2丈,為重慶市珍稀樹種。修院后的山巒上,松樹成林,郁郁蔥蔥,松脂溢香滿山。
1999年在雞冠石大屋基一農民拆除老屋時,從地基周圍挖出12塊刻有法國文字的墓碑。墓碑長40厘米,寬35厘米,厚5厘米。每塊碑上均刻有一個由4個小菱形組成的十字架圖形,中間刻有死者的名字(法文),下面是其生卒年。經市博物館專家鑒定,此為上個世紀初一批法國傳教士和法國士兵的墓碑。墓碑現存重慶三峽博物館和南岸區文物管理所。
5)重慶法國仁愛堂
仁愛堂位于山城巷82號(山城巷下半段原為仁愛堂、上半段叫領事巷,文革中除四舊改名為山城巷)竣工時間:1902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定重慶為通商口岸,次年英國在重慶海關,重慶正式開埠,成為中國西部最開放和最重要的城市,緊接著英、法、美、日、德,相繼在重慶開設領事館。1900年,山城步道上半段劃給各國設領事館,下半段劃給法國天主教會。1902年法國人在此修建了仁愛堂醫院,還有教堂、修道院和神父住房。1944年改名為陪都中醫院(既第一中醫院前身)。
在日本轟炸重慶的時候各領事館為了避免被飛機轟炸,在屋頂都刷上自己國家國旗,所以這一帶的房子基本都保留下來了。這一帶從前叫做“天燈街”,夜晚從遠處往這一帶看,百家燈火猶如星星點燈,地勢又高,若在天上,所以叫“天燈街”。仁愛堂就建在這個制高點上,俯看著長江。
這是一幢典型的歐式建筑,雖然歷經了百年的風雨滄桑,但高大的羅馬柱上撐著拱形的窗門,外墻上浮雕歷歷在目,當年的華麗依稀可見,然而幾經風雨,這一帶的領事館和有價值的老建筑,幾乎消失殆盡,只剩法國仁愛堂——像個衣著華麗而滄桑的老者,獨立重慶最高處,見證著重慶歷史上最早的開埠。2009年被評為“影響重慶的十大經典老建筑”之一。
6)重慶南山的法國大使館舊址
重慶南山植物園這棟坐東向西一層的歐式建筑,為當年留法醫生汪代璽所建。始建于1902年,是當時供法國軍官居住的營房。
1941年為避免日軍轟炸,法國大使館由重慶主城遷建于此?,F為南山植物園的標本館。
7)重慶天主教若瑟堂
若瑟堂是天主教重慶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可容納1000余人。若瑟堂始建于1893年,因圣若瑟而名,若瑟堂每個主日都會安排三臺彌撒。
1917年,法國神父孟東主持修建十字鐘樓,高36米,內置吊鐘三口,大時鐘一座。經堂于抗日戰爭時期毀于日本轟炸,1946年8月由國民政府撥款修復。
若瑟堂經堂內,兩排大柱托著乳黃色廳頂,華燈高懸,燭光交映。正中有彩塑耶穌、圣母、若瑟像,兩壁有十四耶穌苦修油畫像。另有服飾祭器屋一間。1917年建尖頂十字架鐘樓一座,高36米,內置吊鐘3口,大時鐘1口。陳設典雅華麗,氣氛莊重肅穆。若瑟堂每個主日安排三臺彌撒。逢重大祭祀活動,有千余教友來堂參加彌撒儀式。
8)榮昌天主教堂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俗稱榮昌天主堂,位于重慶市榮昌縣城后西街。該教堂于1915年由法國人設計并修建,主體建筑為歌特式建筑,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教堂。
這座目前高約50來米的建筑是西南地區最高的天主教堂,建成于1915年,已歷經93年風雨。圣堂主體樓的外墻為青磚層層堆砌。對稱的兩翼是側樓,側樓上下各有兩扇圓尖形拱窗,下層拱窗實際是青黑色的墻,而這黑色窗戶的中間又被青磚分隔成兩扇圓尖形拱窗;上層的長窗則由玻璃拼出十字架的形狀。
兩翼側樓頂端是三角形的尖頂,邊緣處是筑成城堡狀的塔樓。翼樓中間則是整個教堂建筑的最高部分——鐘樓,鐘樓的正面用中文拼出的“天主堂”三個字,兩旁有對稱的圣杯,一路仰望能看到上面的法國自鳴鐘。
教堂內部更顯宏偉,兩面尖拱形的柱子支撐起了高聳的圓尖拱形中廳,正前方上空有耶穌圣像,下方是圣壇,供奉著鮮花、圣器、長明燈。一排約半米的矮墻把圣壇和大廳區分開,兩列長長的經凳整齊地排列,供信徒使用。大廳兩旁的側廳依然呈圓尖拱形,透過主樓和翼樓兩側的玻璃窗,光線照射進來,使得教堂內仍感到明亮。
9)江北城德肋撒天主教堂
江北城德肋撒天主堂,位于重慶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中央公園”,原址在江北城米亭子13號。清咸豐五年(1855),李方濟神父購民房(名博濟堂)作教堂。于光緒七年(1881年)重新修建。
現在的江北德肋撒堂,是民國十六(1927年10月24日)重慶教區主教尚維善(法籍,1926年9月21日祝圣為重慶教區主教)發出通令,號召教友捐資修建,落成于1928年。通令謂“在此戰爭頻仍之際,禍亂相循之秋,地方糜爛,人民顛連,無日不在水深火熱之中,南北各省人民蒙禍既甚,當此多難之秋,本主教不分中外,同舟共濟,遂將川東教會,暨眾教友皆托于圣女嬰孩耶穌德肋撒,永遠護佑,并許愿在江北城內,建筑一座圣堂,奉圣女為主保,以作報恩紀念。為此,通令各本堂神父,勸勉所屬教友等,量力捐資,建立此堂,以報圣女恩?!惫嗜∶吕呷鎏茫ヅ吕呷觯?873—1897),法國人,本名瑪爾定?瑪麗?方濟各德蘭,又名圣女小德蘭,15歲進圣衣隱修會修道,改名嬰孩耶穌德肋撒,1910年被羅馬圣禮部開始調研立品案件,1923年立為真福,1925年列入圣品(圣人),1926年被封全世界傳教主保。
江北德肋撒堂在“文革”期間,被江北汽車配件廠占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政策,產權劃還給教會。1988年12月經江北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9月30日經江北區人民政府(94)28號文件批準恢復開放,開展宗教活動?;謴妥诮袒顒雍?。由楊芳濟(方濟各)神父任本堂,由德肋撒堂管理小組負責對教堂和宗教活動進行管理。1997年12月1日江北區天主教第一次代表會議暨江北區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會議勝利召開,從此,教堂和宗教活動,由聯系黨和政府與信教群眾之間橋梁紐帶作用的愛國宗教團體——區天主教愛國會進行日常管理。
2005年,重慶市政府決定對江北城整體拆遷開發,建江北嘴中央商務區,江北德肋撒堂在江北嘴中央商區中央公園內按文物原樣同比例放大保護性遷建,2008年5月10日德肋撒堂正式移交給江北區天主教愛國會。2008年10月1日,天主教重慶教區江北德肋在撒堂開堂慶典暨圣女德肋撒升天111周年大禮彌撒江北嘴中央商務區隆重舉行。典禮由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中國天主教主教團負責人兼秘書長馬英林主教主禮、來自全市各區縣愛國會負責人1000余人參加了祝圣典禮。遷建后的教堂是重慶市標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重慶市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涉外教堂)。
10)重慶法國領事館舊址(現渝中區領事巷)
中日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經與清政府議定,法國政府于1896年3月在重慶設立了領事館,任命原駐漢口副領事哈士為重慶首任領事,館址設在城內二仙庵,后遷至領事巷。凡四川、貴州、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的事務,皆在其管轄之下。
11)重慶常青藤緹香小鎮芙蘿拉城堡(現九龍坡區陶家鎮)
重慶常青藤?緹香小鎮,是重慶高端品質別墅項目之一,充滿童話世界的芙蘿拉城堡位于緹香小鎮一期。城堡充滿著華麗、壯闊,浪漫的氣息,無論是尖頂亦或長廊、門廳,都讓人真切的感受到芙蘿拉城堡勾勒的傳世時光,回歸到久遠的田園意境。

摘自網絡